帕奎奥:小梅再打下去有麻烦
qa
2025-04-05 20:41
朱夫子把一般格物穷理的求知当成是道德实践,知识与道德混淆不清。
另一则附记是这样说的:从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料记载周太史儋晋见秦献公说:‘秦开始与周是合在一起的,合了五百年周与秦就要分离,离开七十年后就会有霸王出现。《庄子》《礼记·曾子问》《吕氏春秋·当染》和《史记》中多处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学,老子比孔子年长这点是可以成立的。
有高尚道德的君子,那谦退的模样像是个笨人。他的生平我们知道得太少,唯一可靠的一点材料就是《史记》中的老子本传,而这篇传记不仅非常简略,而且少数地方还有点含糊其辞。我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抛弃你满身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吧,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任何好处。《神仙传》说:他在妈妈怀里整整七十二年才出世,一落下地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了,他母亲便把这个老头儿子叫老子。
我当然算不上富贵人,只是窃取了有学问的虚名,所以我还是用言辞为你送行吧。——我要送给你的话就只有这些。[20] 孙次舟《再评〈古史辨〉》,载《古史辨》,第六册,第100页。
然后,才是《老子》是否由老子所著。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7] 张煦《梁任公提诉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认为,梁启超的看法,是或则不明旧相,或则不察故书,或则不知训诂,或则不通史例,皆立言过勇,急切杂抄,以至纰缪横生,势同流产。引自张扬明《老子考证》,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第260 页。
[34]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三种竹简抄写年代不尽相同,内容也很少重复。
而先秦时代所记述的有关老子的内容还有一些材料出自于《庄子》、《礼记·曾子问》、《吕氏春秋》、《论语·述而》、《论语·宪问》等,《战国策·魏策》和《战国策·齐策》中都提及老子,《荀子·天论》也有老子的叙述,《韩非子》中除有《解老》、《喻老》以外,还有数条引述,分别在《主道》、《六反》、《难三》和《内储说》中。《诗》三百篇的诗体在春秋时期早已存在,为什么《老子》就一定要在战国时期才能诞生呢?至于战国以前无私家著作,私人著作当以《论语》始的说法随意性太大,经不起推敲。梁启超在评胡适《中国思想史大纲》时,用六条证据[21] 断言《老子》一书出自战国之末,以后,有顾颉刚[22]、钱穆、张寿林[23]、张季同[24]、罗根泽[25]、冯友兰[26]、熊伟[27]、张西堂[28]等学者撰文,认定《老子》为战国时书。[6] 梁启超评论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见《饮冰室合集》第38卷,第50-68页,中华书局1936年影印版。
[29] 其实,张煦在《梁任公提诉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中早已指出,梁启超所认为的《老子》充满战国词语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其指出的几条中相当一部分是春秋时词语,少数如偏将军、上将军之类词语只不过是后人窜改而已。另一方面择善而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申出相对自圆其说的结论。而顾颉刚认为《老子》是赋体,是战国时的新兴文体。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37] 楚简《老子》节抄本,以不同字体抄写在三种不同长短、不同性质的竹简上,整理者将其分成甲乙丙三组。至于文体,我以为《老子》的节奏韵律更象是一种哲理诗的诗体,似更接近于《诗经》[31]。
[21] 梁启超的主要论点为:其一,老子八代孙与孔子十三代孙同时,未免不合情理。[23] 张寿林《老子道德经出于儒后考》,载《古史辨》,第四册,第317-332页。
载《古史辨》(第四册),第418页。其后,他著有五千余言的《老子》。罗根泽认为,墨子提出尚贤,而老子提出不尚贤,那么,不尚贤这一否定判断不可能在尚贤之前出现。其六,《老子》书中用王侯、王公、万乘之君、取天下、仁义等用语,应是战国时期用语。[13] 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见梁启超评论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载《饮冰室合集》第38卷,第50-68页。如果说,老子其人是否存在和存在于何时,已经引起一大段学术公案,那么,《老子》一书的作者是否是老子这一悬案,同样引起了近二百年中国学术史上的纷纭聚讼。
[4] 汪中《老子道德經考異序》,載《經訓堂叢書·百部叢書集成》二八,臺灣藝文印書館印。宋代以后,因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有人对孔子曾向老子问礼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考辨老子其人其书的真伪[3]。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将文献材料参照地下的出土文物,以这种二重证据法,确定老子及其书的真面目。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坚持老子是战国末期人即晚期说的有:梁启超[16]、钱穆[17]、罗根泽[18]、谭戒甫[19]等。一般认为,甲组更接近于更早的祖本,丙组则与马王堆汉墓帛书和今本大体相近。[9] 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载《古史辨》,第四册,第332-351页。甲本与乙本距今都已经两千多年,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子》一书的抄本之一。
正因为司马迁未有完全肯定的说法,使得历代都有人在老子究竟是何许人的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并形成长期的争论。至于战国辞语问题,只能说明《老子》在流传中有后人增益而已,这也是名著所逃不掉的命运罢了[29]。
老子其人其书在本世纪初疑古学术模式中[2] 遭到了时代文化的误读,并爆发了广泛而激烈的学术论战。[19] 谭戒甫《二老研究》,载《古史辨》,第六册,第473-536页。
书中无男女字,但称牝牡,足见其时之言语,尚多与后世殊科。孔墨均质实,而老独玄妙。
[11] 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载《古史辨》,第四册,第353-383页。[30] 唐兰在《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中指出,老子的不尚贤与墨子的尚贤不相干,贤字是当时一个流行底题目,和道、德、仁、义、名、实一样,各家的学说里都要讨论一下,决 不能说某书是受某书影响的。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这一点遭到了梁启超的反驳。
[15] 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他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钱穆认为:孔墨均浅近,而老独深远。其三,拘谨守礼的老子和五千言的精神相反。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其五,老子的话太自由太激烈,不像春秋时人所说。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如其解尧时政典,《尚书·尧典》乃命羲和下列分命羲仲、申命羲叔、分命和仲、申命和叔,两汉今文之学,皆以羲即下羲仲、羲叔,和即下和仲、和叔。
于是有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说法。
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
从广大的意义上来瞻望哲学的发展,我心中有一个远景——我憧憬着未来将会有一种世界性的哲学在人类中出现,这种世界性的哲学是把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往古各自的传统和现今努力的成果作了高度谐调的综合。
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愚昧无知,人们在世界的许多地方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不惜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物种在迅速消失,生态环境在急剧恶化,不仅许多生物面临灭顶之灾,而且这个世界也变得越来越不适宜人类自身的生存。